数年前,当荷兰的快餐店和薯条店越来越多被华人收购的时候,我就想,善于烹调的中国人,必定能够在这个荷兰比利时人的传统行业中一展拳脚,起码能同领风骚,各分天下。
数年前,又有一则消息,说是在比利时的炸薯条大赛中,居然是一家华人薯条店夺得了冠军!于是,我考证了一下炸薯条这种小食的历史,在“今日头条”上作为一则问答题发表了,顺便提及华人薯条店获得比利时炸薯条冠军这件事。
到2016年的9月份,荷兰果然出现了一个叫做“荷兰华人薯店总会”的社团组织,与已有的几个华人餐饮业组织并驾齐驱。2018年的3月12日,是这个会的迎春晚会,同时也是庆祝成立一周年的联欢会。我第一次应邀正式参加这个会的活动,相信大使馆领事部秘书茹建春和袁春华,也是第一次。我问这个团体的负责人吴仕芬,他说,目前已有会员上千人,还有要求入会的,但是,找个地方定期举行会员活动,也要动一番脑筋。
这天晚上,我见识了这个会的实力,见识了他们已经做过的实事——不是那些“玩社团”的花招,希望弄个什么名堂的会当个会长风光风光,或者仅仅名正言顺地用于接待某些国内单位喝喝酒,美其名“对接”,大家都懂的——600多人的宴会厅喜庆热闹,舞台上贴着众多荷兰赞助商的标志,显然,他们短短时间就和荷兰赞助商建立了很好的关系,获得了赞助商的信任和支持。这样的社团,绝对不是能够“玩”回来的。
在荷兰侨界和我的朋友圈中,开薯条店的不在少数,他们开薯条店大概有这么几种理由:一来中餐馆越来越多,竞争越来越激烈,二来中餐馆人手短缺,中餐厨师的来源不好解决;三来开薯条店的门槛低,容易入行:四来,薯条店生活作息比较中餐馆正常,相对那种“日对炉头夜抱枕头”的生活更加容易接受;五来嘛,如果选点好,经营好,收入更加稳定,不比餐馆差——多年前,我在电台工作时候采访一个在这里长大读了律师课程的薯条店主,他就直言说,我开薯条店比当一般的律师收入要高,生活悠游自在,何乐不为?可能还有多种原因,而据说目前荷兰的薯条店已经有6至7成为华人拥有,他们可能是中国大陆的移民、可能土生土长的华人,也可能是来自苏里南或者其他什么国家地区的华人。
浙江瑞安人吴仕芬,1979年16岁来荷,1989年开始经营薯条店,看来具有很高的人气和声望。他和他的朋友一合计,就成立华人薯店总会,名字倒是朴实,然后设法以这个会的名义为来荷兰谋生的同胞干点实事。他成了首任的会长,由陈亦征、林峰、叶相福、蔡勇、金董、吴新旺、吴传忠、胡绍勒等人建立了精干的班子。薯店总会中的不少骨干,在这里受过教育,懂得荷兰规矩,制定了章程制度。
总会成立后,除了为会员举办业务讲座,组织参观行业企业,首先做的实际工作,就是跟荷兰供应商沟通和交涉;荷兰商人,看到这么一个上千人的客户群体,也很快达成协议,给予这个群体的会员以优惠的价格。因此,他们越来越多得到赞助商的支持,互利互惠,会务蒸蒸日上,入会的会员越来越多。这天晚上,他们也邀请了众多赞助商代表,前来参加他们的晚会,中荷嘉宾,欢聚一堂。
关于过去一年的会务,常务副会长陈亦征在发言中做了扼要的介绍。
正如大使馆领事部秘书袁春华在发言中说的,薯店总会除了做好会员的工作,还“积极参与旅荷侨界春节、国庆等多项活动,为旅荷侨界的蓬勃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”。的确,薯店总会已经不单纯是个行业组织,而且也成为了荷兰侨团的一份子,积极介入荷兰侨界的各项活动。
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主席季增斌,也称赞该会会员的“年轻、活力和激情”,是目前荷兰“人数最多、规模最大、最为团结的华人社团之一。”这一点,已经在该会短短的历史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
在当晚的晚会中,我还见识了薯条总会的人才济济——这一点,在最近参加的不同华人社团的活动中,也有所见识——日后,华人的文艺舞台上,不再都是那几张熟悉的老脸孔了。该会既有身材很好、口齿伶俐的节目主持人,也有本钱不错的男高音,有充满青春气息的舞蹈家,有清丽可人的集体舞蹈,同时还有唱功一流、举手投足之间就马上感觉得到吃过专业饭的戏剧演员。
听说,该会举办的业余文化活动,也很受欢迎,去年一次千人舞会,堪称侨界一绝。
深夜了,歌声渐渐消散。薯条店,是个很大的行业,在餐饮业中占有相当的分量。这个行业协会兼华人社团性质的团体,成立一年多,取得这样的成绩,难能可贵;沿着这样的路子走下去,不忘宗旨,按章办事,必将得到更多的支持,也将有更加长久的生命力。
荷人传统的行业中,已经出现了华人的新军,光是在餐饮旅业中,还有很多分支,值得华人去经营,酒吧业、舞厅业、酒店业、度假村业等等,将又出现华人的佼佼者。
我的预言准确吗?
[ngg src=”galleries” ids=”1″ display=”basic_thumbnail” images_per_page=”12″ number_of_columns=”3″]